发布时间:2025-08-27 来源:MicroDisplay
9月17日,Meta年度Connect大会将迎来一款可能改写消费电子赛道的新品——代号Hypernova(或命名Meta Celeste)的AI智能眼镜。
这款定价约800美元(约5748元人民币)的设备,首次引入单目显示屏与神经交互技术,标志着Meta将其智能眼镜从“智能手机配件”升级为“独立AI终端”的战略转折。
而在这场技术跃迁背后,中国供应链企业蓝思科技成为核心推手之一。
产品革命:单目HUD+神经腕带
Hypernova的核心突破在于两大技术融合:
视觉层:右镜片右下角嵌入1080P全彩LCoS微显示屏,峰值入眼亮度2000尼特,通过阵列光波导技术投射信息。用户可实时查看时间、天气通知、导航路线、翻译字幕及照片预览,甚至以文字形式接收Meta AI的反馈。
交互层:包装内附赠sEMG神经腕带控制器(代号Ceres),识别捏合手指、旋转手掌等微手势。相比传统触控操作,这种肌电信号识别大幅提升交互效率,实现“无接触操控”。
设计平衡术成为关键挑战。新增HUD使眼镜重量升至70克(前代Ray-Ban Meta仅50克),但Meta通过超薄微晶玻璃盖板(0.7mm)与轻量化镜腿结构控制佩戴负担。为兼顾续航(约4小时),放弃Orion原型机的全彩Micro LED方案,选用低成本的LCoS+光波导组合,并仅采用单目显示。
这一选择揭示了Meta的务实策略:先实现“可用的AR”,再追求“理想的AR”。
供应链突围:蓝思科技独揽三大核心部件
最新消息称蓝思科技此次锁定Hypernova三大核心模块的独家供应权,展现中国供应链在高端光学领域的突破:
光学心脏:自由曲面光波导支架,采用CNC精密加工与纳米级镀膜工艺,良品率达行业领先的85%,实现AR/VR模式无缝切换。
显示载体:0.7mm超薄微晶玻璃盖板,取代传统树脂镜片,提升透光率与耐磨性,为LCoS显示屏提供光学保护。
集成系统:镜腿复合结构件,融合铝合金框架、MIM粉末冶金散热模块及5G天线,解决高算力芯片(骁龙AR2 Gen 2)的散热与通信需求。
蓝思的突围源于跨领域技术复用:将苹果MR供应链的品控体系导入AI眼镜产线,实现“富士康级”自动化生产。将蓝宝石长晶、陶瓷声学腔体等消费电子工艺,适配于眼镜结构设计,形成差异化制造壁垒。
据测算,单副眼镜核心部件价值约120美元。若Meta首年出货达200万副(产业链预测),蓝思可新增营收15.6亿人民币,毛利率较手机玻璃提升20%以上。
Meta的战略棋局:低价实验品卡位,瞄准苹果未竟之地
Hypernova的定价策略暴露Meta的市场野心:从预期1400美元降至800美元起售,接受低毛利换取用户规模。基础款覆盖大众市场,而处方镜片、定制框架等选配将价格“迅速推高”,分层收割消费需求。
分析师郭明錤指出,该产品生命周期出货仅15-20万台,实为“实验性产品”。其核心目标有三:
技术卡位:抢先苹果秋季发布会,塑造“AI+AR融合者”形象。
生态蓄能:通过早期用户积累交互数据,训练下一代AI模型(Hypernova支持本地运行Llama 3-8B)。
路径试错:验证LCoS方案的商用可行性,为2027年双目Micro OLED屏的Hypernova 2铺路。
这一策略直击行业痛点: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增长110%,但应用生态仍在蹒跚学步。Meta通过降低硬件门槛,试图加速开发者生态繁荣。
AI眼镜赛道爆发,供应链迎千亿机遇
蓝思科技的深度绑定,折射中国供应链在AR赛道的话语权提升。国内供应链在AI眼镜的份额从12%跃升至35%,光学、微电子、人机交互三大技术树进入收获期。蓝思同步为Rokid Max系列提供整机组装,月产能从10万台猛增至50万台,复制“Meta模式”开拓本土市场。
市场增长引擎已然启动。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飙升110%,Meta独占73%份额。预计2025-2027年复合增长率达80%,出货量从1000万台跃升至1亿台,催生千亿级供应链市场。
眼镜正成为AI的终极载体,Meta CEO扎克伯格曾预言,未来不戴AI眼镜者将如“近视却拒绝矫正”般处于认知劣势。Hypernova的800美元定价,恰似2007年iPhone的599美元首发价——一个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街头的临界点数字。
而在这条赛道上,蓝思科技代表的供应链企业已不再仅是“果链替补”,正成为定义下一代终端形态的共谋者。
当2027年双目AR眼镜Hypernova 2面世时,今日的LCoS与光波导方案或将成为历史。但这场始于单目屏的平民化实验,可能被铭记为消费电子从“手持时代”迈向“穿戴时代”的真正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