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中国电子报
在人工智能(AI)与新型显示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全球显示产业正加速蝶变。8月6日至9日,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主办的DIC 2025系列会展活动在上海举行。本届DIC系列会展活动主要包括国际(上海)显示技术及应用创新展(DIC EXPO 2025)、中国(上海)国际显示产业高峰论坛(DIC FORUM),以及十余场专业论坛等系列会展活动,整体活动以“AI·显示,再谋新篇”为主题,首次系统呈现AI与显示两大行业在材料研发、产品设计及智能化生产等领域的深度协同成果,揭秘“AI+显示”新时代的到来。
6日,作为DIC 2025重磅活动之一——DIC FORUM中国(上海)国际显示产业高峰论坛正式拉开帷幕。在会上,来自全球显示产业的20余位行业专家和领军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显示产业的发展路径。
“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显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在论坛上指出,AI与显示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随着AI在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显示设备正从传统的信息呈现载体演变为智能化的交互平台。“AI无所不能,显示无处不在。两者的结合将成为人类感知世界的超级接口,推动显示技术迈向更高层次。”
AI赋能显示产业提质增效
当前,伴随AI技术快速进步及其在各专业领域深度应用,AI赋能千行百业的巨大潜力正被快速释放,“无处不AI”的时代正在变成现实。为抢抓AI发展先机,赋能产业提质增效,显示产业也迎来了“AI+”驱动的全新发展时期。
“AI技术在研发创新、智能制造、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加速显示产业的迭代升级,开辟提质增效的新渠道,打开了价值创造的新空间。”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理事长、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炎顺在致辞中强调了企业在AI驱动下的战略布局。他指出,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期,显示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为基础,以协同发展为路径,以AI融合为动能。在AI融合方面,京东方以“AI+”战略赋能制造、产品与运营,推动显示技术向智慧服务转型。通过创新、协同与AI融合的三重驱动力,京东方正凝聚产业力量,推动显示产业迈向升维发展的新阶段。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兼首席专家李雄平从工业智能的角度探讨了AI对显示产业的深远影响。他指出,随着AI技术的深化,显示产业正经历从“被动呈现”到“主动交互”的变革,实现从硬件制造到内容交互的全面升级。天马微电子正在积极部署AI辅助工具,进行深度数据分析、智能优化产品性能指标以及高效解析技术问题,以实现生产力的跃升。李雄平展望了AI在未来显示行业中的前瞻性应用场景与发展方向,开启“屏即智能体”的新纪元。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周敬则分享了企业在AI赋能显示制造方面的实践经验。他指出,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新兴显示产业的创新基因。维信诺通过AI技术实现显示制造全链条智能化升级,在智能制造、产品研发、企业运营等业务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在生产环节,维信诺创新采用五智能体协同系统(MCP协议),成功将ESD静电不良影响降低60%;在质检环节,AI算法增强技术使微米级缺陷无所遁形,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在运营方面,20个智能体应用推动企业整体效率提升50%,品质提高40%,累计创效超6亿元。周敬表示:“这些实践印证了AI与显示技术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本。”
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真空镀膜事业部营销总监刘杰则从设备智能化的角度探讨了AI在显示制造中的应用。他指出,欣奕华重视AI赋能实现显示设备智能化升级。针对蒸镀机、MicroLED巨量转移设备等核心工艺装备,欣奕华期望基于AI建模的智能感知系统,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毫秒级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例如,AI通过深度学习建立从设备状态到工艺参数映射模型,能够精准识别蒸镀均匀度、巨量转移良率等关键工艺指标的异常波动,自动生成优化建议并触发设备参数调节机制。刘杰表示:“这种智能诊断与闭环控制体系或可推动显示设备从被动维护向预测性维护转变,有效保障显示产线的稳定运行。”
AI赋予显示终端新内涵
如今,显示终端正变得更加智能:手机屏幕能主动适应用户习惯与偏好,提供个性化的视觉体验;车载智能座舱通过各屏联动,不断拓展智能物联的边界。AI技术为"显示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CEO赵军指出,AI技术正推动显示设备从单纯的信息界面进化为“人机共生”的智能入口。这一转变带来了三大核心趋势:一是功耗优化成为关键挑战,AI手机端侧模型功耗已达3-4W,倒逼显示技术革新;二是AIPC和AR眼镜催生新型显示需求,印刷OLED和Micro-LED微显技术在清晰度与轻薄度上取得突破;三是车载显示向场景化智能交互演进,PHUD技术将驾驶信息自然融入视野,1.1米天际屏配合自适应调光实现了座舱美学的数字化重构。赵军强调:“在AI变革的背景下,显示产业需平衡算力需求与功耗控制、显示性能与设备轻薄、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三对矛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默克集团光电科技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图达明则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了AI与显示产业的融合发展。他指出,显示技术与AI深度融合,将在人机交互、场景感知等方面创造更多可能性。为此,默克将重点布局三大技术方向:一是轻量化高性能显示解决方案,包括高对比度、快速响应的液晶混合物和Micro LED超精细图案化材料;二是先进透镜技术,通过高双折射液晶实现大视角显示;三是光波导技术研发,为AR/VR设备提供更轻便、高匹配度的光学解决方案。
随着AI计算的发展,未来显示设备需要满足更高解析度、更低功耗和更优交互体验的需求。
康宁显示科技中国总裁兼总经理曾崇凯指出,AI技术的普及对算力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算力背后的核心支撑是能源效率。康宁通过创新材料技术,为显示产业提供高效能、低能耗的解决方案。例如,康宁近期推出的Astra Class基板专为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工艺设计,不仅提升了生产良率,还优化了工艺流程,大幅缩短了投资回报周期。曾崇凯强调:“从节能到赋能算力,从显示到AI生态,康宁始终以材料科学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显示玻璃技术,为AI时代构建更智能、更可持续的视觉连接。”
“预计未来4—5年,AI PC渗透率将达100%,AI手机渗透率将突破60%,这将大幅提升对显示面板的性能要求。”应用材料公司显示事业部核心产品群总经理廖培君指出,为应对这一趋势,显示技术需要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包括低功耗技术、高分辨率显示和柔性显示技术。应用材料公司通过CVD/PVD镀膜设备和智能检测设备,帮助客户提升良率、优化材料利用率,并运用AI算法实现设备运营智能化。廖培君强调:“这些技术创新将共同推动AI时代显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国际显示产业专家也在论坛上发表了观点。例如,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中国总裁冯莉认为,融合AI技术的AR等新型显示产品崛起,对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度、低功耗性能及制程工艺提出更高要求。她指出:“半导体自主率的提升将为显示产业筑牢根基,显示技术的反哺则为半导体打开新格局,这种良性循环正是产业共进的核心动力。”
在论坛现场,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还分享了各自在显示领域的创新实践。例如,Mijinko Inc.董事长友村晋、迈康尼电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集团产品经理朴永镇、南京高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蔡星等,分别就材料创新、设备优化和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DIC2025可以看出:从材料研发到制造工艺,从终端产品到应用场景,AI正加速推动显示产业迈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