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中国电子报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积累,我国不断提亮机器人产业成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占全球2/3,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体育娱乐和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服务社会和百姓……一个个数字映射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质量与规模并行,发展态势如火如荼。
产业实力稳步提升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和积累,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电子学会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持续巩固。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在技术创新方面,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如今,服务机器人成为酒店常见的“送餐员”,人形机器人在24小时无人零售店“值夜班”,视源股份的四足机器狗可以伴随警察“巡查”,兰森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线能搬起十几公斤的零配件……在我国,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场景,服务百姓生活。在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数据,中国制造业领域机器人的应用速度持续加快,过去四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机器人密度是指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与员工人数的比例,衡量各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指标。)实现翻倍,2023年这一指标中国超过了德国和日本,跻身全球前三。我国生产的服务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喷药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外骨骼机器人帮助偏瘫、截瘫、脑瘫等患者进行科学训练,并在持续训练中刺激中枢神经恢复;各类智能机器人已经承担起酒店、饭店的迎宾和送餐工作,帮助服务人员“跑腿”;借助5G网络和手术机器人,医患远程医疗、医生为异地患者进行手术已经成为现实;植保机器人可以为小麦、玉米、水稻及各种农作物执行病虫害防治喷药作业,不仅喷施效果好,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及成本;国产割草机器人畅销欧美,解决了许多欧美家庭的家务烦恼。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
具身智能成增长新引擎今年,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扭秧歌,在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上全速奔跑,在机器人运动会上秀球技……不仅仅是为百姓带来欢乐,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同时也是重要的未来产业,蕴含巨大市场潜力。外界认为,作为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机械、材料等诸多技术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产业专家指出,具身智能是推动制造业等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抢占全球产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核心战略举措。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超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据近半份额,且以近15%的年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是全球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形成中美两强格局。”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其中,北京、上海分别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浙江、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均成立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机器人整机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企业配套发展,形成“大中小”协同、上下游联动的良好生态。蓬勃发展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孕育了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乐聚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全球瞩目的明星创业公司。“不单是宇树科技,整个机器人行业在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科技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表示,“因为有很好的政策、很好的土壤,让大家有更多信心投入研发和生产,做出更多面向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告诉记者,外界的关注热度也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订单,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订单就完成了原定半年的任务量。
他预计,今年乐聚将交付1000~2000台人形机器人,今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总出货量有望突破万台规模。推动全球具身智能创新发展如今,具身智能也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创新高地,中国企业成为引领全球产业风向的“弄潮儿”,各地机器人创新中心、企业和科研单位聚合产业界和学术界相关研发资源,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逐渐形成合力,推动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与开源生态建设,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整机方面,各类搭载创新技术、实现创新应用的硬件产品密集问世: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星动纪元STAR1搭载自研ERA端到端大模型,成为全球首款实现室外奔跑(36米/秒)的55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智元机器人远征A1工业版实现了0.02mm精度的打磨作业,成为首台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的高精度人形机器人;追觅科技推出全球首款通过欧盟CE认证的双臂家务机器人,可完成冰箱除霜、高空除尘等任务。
在软件系统方面,坚持建设开源生态推动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共识。自2024年以来,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鹏城实验室、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等纷纷开源机器人本体、数据集、运控系统、通用具身智能平台,致力于建设开源生态。其中,宇树科技开放人形机器人H1的SDK接口,吸引超200家开发者接入,构建全球首个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开发生态;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发布并开源运动控制框架Tien Kung-Lab,填补高性能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框架在开源领域的空白。智元发布了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智元灵渠OS”,以“分层开源、共建共享”模式推进生态建设;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并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推动数据标准互认、数据与工具链共享、数据训练场开放。“我们坚持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开源,是我们相信不是所有的创新点都发生在智元。
全球有那么多聪明的人、厉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一定要汇聚全球的力量推动行业的发展。”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智元具身智能事业部总裁姚卯青告诉记者。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对记者表示:“国地中心坚持走开源路线,而且对全球开源。我们愿意全球的人形机器人生态汇聚在中国,这是我们所乐于看到和追求的。事实上,这是从国家层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思考开源这件事,我觉得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