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Display insights
随着显示屏已超越汽车内饰组件的范畴,成为影响整体用户体验的核心界面,其技术演进也正迎来新的转折点。处于这一变革核心的技术便是 “可拉伸微型发光二极管(Stretchable Micro-LED)”。这种显示屏不仅能自由应用于曲面,还具备弹性和三维物理操控特性,尤其在汽车行业,它正作为未来数字界面备受关注。
最开始,基于有机材料的可拉伸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技术备选。OLED 在薄膜和自发光结构方面具有优势,在良率方面也相对成熟。不过,OLED的结构易受水汽和氧气影响,因此必须进行薄膜封装(TFE),但这种封装层很难同时兼顾柔韧性和可拉伸性。特别是在显示屏被拉伸的环境中,封装层可能会出现开裂,或者难以保持均匀性,因此OLED实际可实现的拉伸率被限制在10%以下。正因如此,尽管业界曾以OLED为基础开展可拉伸显示屏研究,但近来已将焦点重新转向Micro-LED。
Micro-LED由无机材料组件制成,因此即便在车内高温、振动、紫外线等恶劣环境中也能稳定工作。三星显示公司在2023年就曾推出一款11英寸的可拉伸Micro-LED显示器原型产品,并展示了25%的拉伸率。
不过,截至目前,可拉伸Micro-LED在技术上尚未成熟。其中最为关键的挑战是生产效率问题。Micro-LED芯片需要以数百万为单位进行精准转移,这种巨量转移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再加上现在基板是具有可拉伸性的软性材料,所以难度就更大了。另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触摸功能和保护盖板的融合。由于可拉伸显示屏是在硅橡胶等软性基板上制作而成,其在触摸灵敏度和耐用性方面存在根本性局限。特别是要实现精准的触摸识别或物理操作性,就需要像玻璃这样的硬质保护层。因此,业界正致力于研发能同时满足柔韧性和刚性的混合型盖板材料,高弹性硬质聚合物以及薄膜 - 玻璃复合结构被视为可行的替代方案。
能体现可拉伸显示屏实际应用可能性的一个典型案例,是LG显示公司在2025年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上推出的 “3D交互型可拉伸显示屏”。这项技术采用了一种能根据用户动作使表面凸起的结构,作为一种既能提供视觉信息又能给出物理反馈的人机界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外,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友达光电也推出了一款概念类似的 “3D可拉伸显示屏”。该显示屏由可拉伸Micro-LED组件制成,当用户触摸或抬手时,显示屏会局部凸起,从而能像实际按钮一样进行操作。
实际上,汽车内饰正逐渐演变成 “数字雕塑”,而显示屏在传递实时响应和情感体验方面正发挥着核心作用。可拉伸Micro-LED并非只是可拉伸的显示屏,它们正朝着能将汽车整个物理空间有机连接起来的 “三维界面” 演进。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技术挑战,但一旦可拉伸保护盖板、触摸集成以及巨量转移等技术得以完善,该技术将成为未来汽车内饰用户体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